查看原文
其他

世外徐俭:上海最难考的民办学校将如何复制和升级?

2016-11-07 爱娃 爸爸真棒

徐俭

世外教育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中学副董事长 

◎本文是“爸爸真棒”校长对话系列第四篇,您可以输入关键词“校长”看此前的文章,本文根据采访口述记录,图片由世外提供。

如果你是家长,如果你在上海,就不可能不知道“世外”这个名字。

只要你开始关注“幼升小”这个话题,你就不会不知道徐汇区的“世外”小学是上海最难考的民办小学(虽然校长们觉得后面要加“之一”,不过论坛上的家长们可不这么想)。以2015年为例,世外小学报名3000多人,录取120人,录取比例3.6%,多年稳居上海民办小学报名总数第一的位置。

只要你关注国际(融合)课程,你就不会不知道“世外”是上海第一家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全系列引进IB课程(即包含了小学项目课程PYP,中学项目课程MY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DP)的民办学校。IB纵贯12年的民办学校,到今天来看也是少数。公开数据显示,世外中学2015年IB的总体成绩是全中国第三。

“世外”的全称是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和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我们今天校长对话录的第四位主角,即世外教育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世外小学、中学副董事长徐俭,向我们介绍了“世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世外的“两个十年”

1993年,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建校,首任校长为先后“执掌”过高安路一小、向阳、东安路二小等名牌小学的王小平女士,现任校长张悦颖。

1996年,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建校,首任校长为上海市首批特级校长罗佩明女士,现任校长厉笑影。

2005年,世外小学和中学转为民办学校,成为均瑶集团旗下一员。

2016年,正好是世外中学创校20周年,世外小学创校23周年,以中间的“公转民”为分水岭来算的话,世外也走过了将近“两个10年”。



>>>>

徐俭的“两个十年”


无独有偶,徐俭也说自己的教育生涯也有“两个10年”,在他25年的教育生涯里,有两个比较重要的10年:

1991年,徐俭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和很多上海滩的牛校长们一样,他也是一毕业就开始了执教生涯。

第一个10年,徐俭在南洋模范,从老师做到中层,从中层做到校长助理。


第二个10年,从2004年到2013年,徐俭在世外中学做了近10年的校长。



徐俭说,他很幸运,他加入世外中学的时候,世外中学已经被创校的老校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艰苦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而他“从老校长手中把接力棒接了过来,跑了二棒,弯道超车的时候超了一部分”而见证了世外中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离开世外中学校长岗位到徐汇区教育局任副局长两年后,徐俭发现他的热情还是在学校,于是他再次回到世外,只不过这次从校长变成了世外教育集团未来发展的设计师。徐俭说,世外中学的目标是“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世外教育集团的理念依然如此,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他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


我们与徐俭的对话,主要是围绕现在家长们四处打听、市场上备受关注的“世外扩张”计划。光是上海市内,除了徐汇世外,已经有青浦、嘉定、金山、宝山世外,还有宁波和杭州世外也在版图之内。


简单来说,就是世外为什么要办分校、怎样办好分校……



一问/世外为什么要办分校?

我不太喜欢用扩张这个词,为什么不只是“扩张”?为什么要办世外?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好,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话,开办新的世外就会非常困难。实际上现在不仅仅是世外,包括协和、上中、华二、复旦附中这些学校,大家都希望能把成功经验复制出去。

世外为什么要这样做,无外乎这样两点:

第一,希望能把“世外”的内在价值分享出去。教育的一层含义就是分享,国际教育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分享,没有把自己的价值分享出去,也不能算真正做教育的;另外,这种分享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提高。世外教育在整个均瑶集团的定位来讲,不是为集团创造经济利润,而是为社会奉献价值。这确实不是唱高调,集团确实真金白银进去了,短期内根本不求回报。

第二,实际上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发展出现了瓶颈。资源的纵深不够了,学校进一步发展与整体转型没有空间了,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空间,通过整合资源,把世外教育再推上去。

我举两个世外现在所操作的例子:

1

 大格局的教育改革的需求


世外小学和中学大家都说办得很好,20年能办成这样很不容易,但是20年中形成的固定运作模式,校舍设施变化没有了空间。

要改变,是做一个新学校容易?还是改造一个旧学校容易?

这个和城市发展中新区的开发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希望找一个新的空间。我们世外是一个“弄堂学校”,大家去过世外小学和中学就知道了,“啊,传说中的世外原来是这样子的啊!”

世外的徐汇区老校发展空间很有限,我们两位老校长真的不容易,敲敲打打20年把学校办起来了,但讲到大格局的教育改革,硬件肯定要配上去,空间肯定要跟上去。

2

 新时代继续发挥优势的需求


我们既然叫“世外”,外语肯定是你的特色。外语教学讲三性——工具性、时代性、文化性。对国人来讲最主要的是工具性,一个学校如果把工具性的一门学科作为自己的特色,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20年前“世外”的外语遥遥领先,现在想遥遥领先是不可能了。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工具性的英语不能满足这个时代发展的需求。如果我们不把其他特色的优势再发展,“世外”的空间会越来越窄,所以我们提出除英语学科以外是否可以加上一个基础学科作为各个世外的特色。

世外遇到了模式、场地、学科等瓶颈,在现有场地很难做大的整体宏观设计。怎么办?办新校!只有开办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梦想、把世外的品牌进一步擦亮。

所以我们的新校区有四百米标准跑道,有地下游泳池、有图书馆、演播厅、健身房,整个的学习空间不再是教室化的,而是开放式的,孩子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这些在老世外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至于能不能办好,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太早。目前客观地讲,大家持怀疑态度,如果放在一年前,大家是持一个更大的怀疑态度。教育不是你想成功就成功的,教育是要经过实证的。怀疑是正常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上海的四大名高中都办了(分校),到目前为止大家都是蛮信任的态度,所以说,学校不是不能去扩张,只是我们要加倍地努力,加倍地思索,加倍地创新。

另外,我用我在教育局做副局长的经验来跟大家讨论,我们有“100万人口一定能出1所好学校”的理论。怎么讲?100万人口,如果按我国现在出生率0.5%或者是0.6%来算的话,就是5000-6000个新生儿,也就是50-60所幼儿园的容量。教育规划规定2.5万以上人口必须要有1所小学、5万以上人口必须要有1所中学,那么100万人口就是40所小学、20个中学。40所小学里要出1所好小学,难不难?我认为不是很难。

二问/世外怎样去办分校? 


首先我们布点,会考虑当地的生态,对民办国际化教育接受的程度,按照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比例去布点。所以青浦也好嘉定也好,宝山也好金山也好,每一个学校的设计不一样,每一个学校除了常规的教学楼之外,还会有自己的特色楼。

世外学校对外的整体发展,就是“和而不同”。这个不仅是指和谐和睦,而是回答每一所世外学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 从文化角度讲,世外学校必须是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我们培养的不是走出中国的现代世界人,而是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实际上前面一句话没有什么不对,真正能做一个文明、高尚、有发展眼光的世界人也很好,但不是我们世外所要培养的。

“中国情怀”要从几个方面来激发,一个是让孩子认识我们的历史,认识我们的地大物博另外一个是节日的主题活动,围绕中国的民俗民风来做一些活动,培养孩子的仪式感。再比如我们最近组织的十一活动,让孩子去参观大飞机,主题是世界上能做大飞机的只有八个国家,就包括我们国家,孩子了解了自然就有自豪感。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我们优秀的文艺作品艺术作品也是激发中国情怀很好的载体。

  • 从学科角度来讲,世外学校的共同点是基础扎实,外语见长。

从基本学科来讲基础要扎实,我以前常跟学生开玩笑说,你们现在去海外留学,如果外语都讲不好,不要说自己是世外毕业的,我都难为情;而如果你数学没有学好,你不要说自己是中国留学生,你自己也会难为情的。当然这是玩笑话,我们世外小学的一个整体的基础扎实度,对孩子的口算、笔算和训练量都是有要求的。但是,在世外讲的数学基础扎实和普通的奥赛获奖是两个概念,有交叉但不一样。

  • 从学生能力的角度,用现在的时髦话也就是“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讲,世外学校的共同点是学生思维全面辩证,干起工作完成任务脚踏实地

我们讲三个思维,叫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首先学生的逻辑关系要顺,但如果都是靠逻辑就能解决的话,世界可能就是一元的,所以要辩证,如果逻辑是一个方向的话,辩证就是两个方向。我们一直讲的批判性思维不是指你讲的我都去批判,实际上还是全面辩证的思考。

而我们希望世外的高中毕业生,不仅是思维能力强,更有能实际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如果讲课程的“中外融合”,我还是蛮自信的,我们世外早就开始研究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如果本土课程配比量不到50%以上,中国情怀从何谈起?所以无论哪一个课程都应该是本土课程,我们叫做义务教育本土课程为本,再融合海外的特长、理念、课程、方法、评价来组成我们的新课程。

三问/新学校比之老校如何?  

我可以断定杭州世外小学第一年的办学水平肯定比当年上海世外第一年要好,青浦第一年的办学水平一定比徐汇老校的第一年好。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原因很简单,因为原来世外犯过的错误,新的学校肯定不会再犯,肯定朝更好的一个方向去走。你说20年前的学校,对社会的发展态势认识、定的培养目标、课程,和今天我们定的课程、目标,哪一个更适应现在的孩子?时代和人都在发展,肯定有不同。

我一直和我们的老师说,不要说我们原来的孩子怎么样,过去怎么样,我们好的东西还是要坚持,但是千万不要抱住一条就不放。

比如数学课,过去计算器怎么可能进课堂?那今天呢?我当学生的时候不能戴手表,因为是贵重物品,那今天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如果一个校长还提出“全校Wifi覆盖了之后孩子整天上网怎么办?”这样的问题,站在应试的出成绩的角度来讲,这个担心完全正确;而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是要被时代抛弃的。

我告诉我们的新校长,你今天是老校长的徒弟,是张校长(张悦颖,世外小学现任校长)厉校长(厉笑影,世外中学现任校长)的徒弟,但是你要敢于说我要超过他(她),这世外才有希望。你老跟我讲,凡事都要听张校长的,都要听厉校长的,我都不大有信心了。新校的发展一定也能促进老学校更好的发展,从而形成总体的发展,这是规律。上海世外中小学也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这就是由世外中小学带动的所有世外学校的共同发展。


四问/四个世外新校各有何特色? 

世外原来叫做“外语特色学校”,现在我个人希望把世外叫做“外语+。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世外的新的探索。

“外语+一门基础学科”将作为不同校区的特色,比如“外语+数学与信息”、“外语+金融”、“外语+艺术”、“外语+生物”。

这个“外语+”概念怎么做,怎么做好,还是要一步一步来,目前“外语+”还是个想法,能不能走通还有待实践,并且不断总结。

而在高中阶段我们进行三类课程的分化,叫基础课程、优选课程、卓越课程

“基础课程”大家都一样,“优选课程”就可能是必修或选修课,“卓越课程”就类似于大学里的项目制学习。整个基础课程占到课程的70%,优选课程占到25%,卓越课程占到5%,但是优选课程不是随便选修的,要符合统一的调配进行优选,让孩子们在外语学好的基础上,到了高中有半专业的选择。


五问/新学校师资上如何保证水准?

我认为评价一个学校整体的师资好坏,实际上是指师资培养的体系,而不是老师个人

大家都问,你开这么多新校,师资怎么保证?我认为是可以跟得上的,核心必须是量力而行,要体系培养,保证教育质量。

一般新学期开学应该是四个班,那我们就开两个班,因为资源不足,如果不能承担四个班的教学为什么一定要硬开四个班?慢慢来。

具体怎么说呢?比如世外青浦是先开小学和幼儿园,那么嘉定可能就是先开初中,可能金山就先开高中部了。还是这句话,要做一个实验,实验室不够怎么办?我们首要考虑的保证世外的品牌,有一条铁律,要么不开,一旦开出来,我们就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师资是达到世外标准的。


六问/管理团队如何传承世外精神?

如果要“世外学校的精神”总结一下,那么我认为——

  • 第一是“永不满足”。

我们总有危机感,总觉得我们不发展被别人超过了,无论是对课程、对人的发展、对教师的关心、服务的角度上来讲,这支团队的精神是永不满足。实际上做一次两次反思不难,把反思落实到底才难。

  • 第二个,是“不断学习”。

这是真心话。我们两位老校长(王校长和罗校长),年纪都很大了,但是你看到70多岁的老校长,每一年的教研组总结她都坐在那里,去记笔记,去参加会谈,其实她完全可以在家享天伦之乐。我都会感叹,我到70岁的时候肯定做不到。我们王小平校长,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国,我看到她在机场还在翻看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本子,很受震动——原来是她自己手抄的IB国际文凭的单词!我觉得正是老校长们的这种精神,不断地学习,才有不断的思考,所以每一次能够跑到前面。

  • 第三点,是遵循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我们思考还有哪些不足”?“从孩子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看,我们还可以再做哪些补充”,时时刻刻这样问自己,你这个学校会不好吗?

  • 第四个就是脚踏实地了。

所有的事情要有时间节点,要能够完成,要落到实处。

这四点,无论是世外的两位老校长还是现在的新校长,他们都有这种精神的传承。


七问/世外的IB课程非常出名,能不能介绍一下这里面的故事?


世外的IB课程到目前为止,应该讲在国内做得还算不错的。世外的IB厉害在哪里?不是说我们有多少学生,而是所有的IB课程体系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从PYP到MYP到DP,内行都知道,这个难度很大。

难度不仅仅在DP,DP因为国际文凭组织规定相对比较具体,教材也有,执行起来比较明确。但PYP和MYP就比较笼统,PYP甚至就是些理念和标准,这么大的命题,你说怎么操作,怎样落实?我们2003年开始尝试做IB项目,到了2008年遇到了第一轮的困难,这个困难包含了我们对IB理解的不深刻。

所以2006年的时候我在世外中学,我们第一届的MYP的学生招了26个,到了初三只剩下8个,走掉的学生比留下的多。

后来我反思,确实是我们对IB的理解不深刻,对家长的宣传也不到位,一开始只是想简单地招满人数,但家长如果也没有理解你这个理念,招进来也最终还是要走掉。

后来IB组织的代表到上海来请我们的MYP项目家长开座谈会,开始几年都有指出说我们理念没有到位。其实去的家长都在想方设法为学校说话,说世外办得很好,但IB的代表还是不认。原来他们认为家长们讲了半天,都是在外部绕圈圈,IB整个的核心理念都不懂。比如学生参与的哪些活动是符合IB理念的,家长讲不出。那MYP还做不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真的很纠结。另外,IB项目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数学用中文还不一定能学好,这下用英文上,怎么坚持下去呢?

也是在那个时候,世外开始采用一个中教一个外教在课堂上合作授课的模式。这个不是我们的独创,是从香港学来的。中教备课为主,外教授课为主我们用这套模式来保证学术性和语言的纯正性。学术要听中方老师的,但是上课是外籍老师来讲。就在这个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家长也对世外的MYP课程逐步认可了。无论从学术、语言、还是从理念的角度做IB课程,世外坚持下来了。到今天也算成功了,当然门槛也提高了,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你只能用以往的来判断未来的。

所以我刚才讲的永不满足也好,不断学习也好,都有这样的一个影子在里面。但如果当初董事长多干涉一句,如果我们整个班子不团结一点,世外也不会成为今天的世外。



八问/世外对学生如何做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评价的观念上要有一个突破。世外的评价系统有两点:一个是过程性评价,一个是总结性评价。

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够好?原因有很多,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你去评价孩子用功还是不用功,聪明还是不聪明,我觉得有一定相关性,但是不一定完全准确。

  • 什么是过程性评价?

拿英语学习为例,我们规定一年级必须朗读多少时间,必须背诵多少课文,必须有多少词汇量,有多少阅读时间,可以解决几个场景的学习,我们只说孩子的阅读速度达到了多少,理解力达到了什么程度。这些都是评价。评价有时不是告诉你是多少分,我们只需要描述这个过程就可以了。

如果是初中的孩子,我们就可以描述他做过多少类型的题目,比如做过一万道,有人的准确率是96%,有人的是80%等等。这种描述会不断地积累,那么家长孩子也不用去攀比。就像大学里一样,有一些科目真的不在乎谁比谁高几分。

我们宁波世外的学生的口算准确率必须达到90%以上,我们事先告诉家长要达到这个标准,但是通过怎么样的努力达到标准,这就取决于学生的水平了,这个就是过程性评价。我们会把能够客观描述清楚的指标都写在一张纸上,这个标准我们会事先告诉你。

这种对学生客观的过程性评价会累积下来,今后让需要的人在这个指标上去判断,拿出勤率来说,如果是一个对时间观念要求很高的行业,可能就要看这个指标;如果是软件开发师,那可能这个指标就不如前面的职业重要了。我认为过程性评价比一刀切的的标准判断一个人更有用。

  • 什么是总结性评价?

当然也有总结性评价,考试就是总结性评价。没有一个国家的学校是不重视考试成绩的,考试成绩能看出人的一种拼搏精神,看你的爆发力。

在世外,考试成绩也是重要指标,考试成绩在我们的评价里占50%以上权重,但不是唯一的指标。

对一个人的评价,数据越多,评价就越准确。但如果我们数据本身就少,里面还有不少是假的,那就糟糕了。

我们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客观记录和描述,最后由需要的人来评价这个孩子。我们现在海外升学老在揣摩外国招生需要看什么,如果你把客观的评价全部拿出来的话,其实海外学校要的东西也都在里面了。


九问/世外是怎么看待和实施精英教育的?

说到精英这个词,我们认为:

  • 首先要有责任感。

因为社会需要精英,但是一个社会不能只有精英,只有精英就要出问题。精英首先要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光荣与梦想,得要有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不是说整天在衡量我的付出和收获是不是对等,那样也算不上真正的精英。真正的精英付出的远远大于得到的。

  • 其次,精英的教育,确确实实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是充分发展的。

不是说我们世外就是只培养精英,我们是以培养精英为目标,到目前为止我也不知道到底培养出几个。

我只希望我们培养出精英的比例高一些,正因为这样,我们学校在精神层面还要再加强。说老实话,精英的这种责任感,这种奉献,不叫无私,奉献和无私并不矛盾。

  • 怎样落实精英教育?

以青浦世外为例,首先这里硬件条件很好;另外因为我们有寄宿,所以也可以把学生整个的行为规范、着装礼仪、生活习惯等等都有系统性的培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就是体育。

在世外青浦我们会着重推4大体育运动:足球、篮球、水球、曲棍球。曲棍球和足球的规则差不多,但曲棍球锻炼你用器具去玩的能力;水球和篮球的规则差不多,都是五个人,只能用手,但水球又综合了游泳的技能;所以这四项运动基本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考虑,我们也希望孩子的各种神经系统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 为什么选这四项运动?

第一都是纯粹的团队运动,这种团队运动和乒乓球、和跳水还不一样,一定要有奉献,一定要有配合,希望通过这种团队运动磨炼孩子的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和荣誉感;

第二,这些也都是全世界基本普及的运动,将来出去以后,也能融入西方社会,和别人一起玩。

这些运动项目以后在所有的世外学校都有,我们也在逐步建立体育俱乐部。现在青浦世外小学的篮球俱乐部一周训练两天,这是必修课。宁波的世外小学足球也是必修课,体育课就是足球教练上所有的孩子都会踢都会玩,再加上一点运动保护,过十年以后你们就可以来看我们世外的足球联赛了。



采访后记

徐俭是我们校长录里的大牛——上中唐校长的中学和大学校友,也曾做过唐校的副手,难怪访谈过程中,我们觉得他的言谈风格颇有唐校的风采:逻辑严密,掷地有声。最后以他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我的愿望是一辈子从事教育,不会再有任何的改变。而且是从事基础教育,如果再讲得再具体一点,是从事培养中国人的教育;再具体一点,是培养中国精英的教育;我总是这样想,真的能为培养中国精英的一代,做点基础工作,能有一点收获,我觉得已经相当相当不错了。



➤  延伸阅读
您可以直接点击标题“爸爸真棒”此前的校长对话系列文章

《上海最牛中学之父唐盛昌:我们如何培养最强的孩子?》

《万玮:浦东最难考的双语学校的70后校长,告诉你焦虑从何而来,又该往哪里去?》

《协和双语总校长卢慧文:知行合一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最大的挑战》


如果您还意犹未尽,可以关注爱娃的个人公众号了解更多干货——


国际教育地图

一份清晰的国际

学校择校地图

长按关注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